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非洲鼓教學

【非洲鼓特色課程簡介】
音樂和語言一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認知能力之一,音樂會影響和改變人們的心靈,讓心靈上安定靜謐,音樂甚至在治療、孩童成長,甚及商業行銷上展現其前所末有的效益。音樂已是我們生命的一部份,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音樂的保留、發揚、交流及傳播,己為世人所重視,並持續發揮其深遠而宏大的影響。
非洲鼓(Djembe金貝鼓)的起源歷史淵源長久,它代表了原始與自然,扮演著傳遞訊息的溝通工具、宗教驅邪降妖的法器及音樂表演藝術等角色,其涵蓋不僅只限於我們所認知的音樂層面而已,它還蘊含了非常深奧的人生、哲學、生理與心理層面的意義。係屬最古老,也確切還存留在文明世界以外的原生藝術,其直接的演譯,沒有束博,沒有文明的包裝,總是那麼真誠的去敘述人類最原始的情感,也總是讓我們去省思與反照出所謂文明人所失去的那份"誠意的直接情緒"的感動。
合奏非洲鼓能培養合作和團隊精神,增強自信,通過有系統的節奏訓練,能激發學生的創意和音樂感,能提升和諧與輕快的生活情操。激昂、直接、節奏強烈的非洲鼓樂,是一種有效舒發情緒的媒介。學生可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控制情緒,掌握樂器的演奏方法與技巧。期融合地方與國際、清柔與粗曠、傳統與創新,營造高士國小另種文化,期在多元的文化交流激盪中,讓優質的文化觸角豐富學童的心靈。 

非洲原住民傳統樂器非洲鼓,遇上排灣族傳統古調,會激起什麼樣的火花呢?高士國小從97學年度開始,就開始了非洲鼓特色課程的教學。除了在校園開設非洲鼓課程,還希望發展更多傳統產業,一堂特色課程或許也可以成為創造部落產業的起點。
非洲鼓老師張誌修,大學時期學的是攝影,過去也期望能夠成為專業攝影師,當兵時被分發恆春墾管處服役,因大學時期學習的非洲鼓音樂專長,常參與當地的社 區營造工作,在接觸原鄉部落後,他也因此發現部落人口流失,傳統產業都已經沒落,希望藉由非洲鼓樂教學的導入,能夠讓學童引發對於本身傳統南排灣族的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所以決定留在部落貢獻自己的音樂專長。
臺灣原住民的文化是台灣珍貴的資產,但長久以來在原住民的音樂文化中似乎缺少了一種更直接、更有生命力的節奏和聲音。本非洲鼓特色課程希望藉由非洲鼓樂的導入,讓原住民族的歌舞有一番新氣象。
本特色課程希望將「非洲鼓樂」導入搭配排灣族的傳統歌謠。以非洲鼓樂直接而強烈的節奏,搭配排灣族的傳統歌謠舞蹈。期望以音樂造鄉的作法,讓牡丹鄉能夠創造出自己的排灣族文化特色,進而發展出地方產業,活絡地方經濟。
「平地小朋友學鼓,感覺就像是在學才藝;原住民小朋友學鼓,則是渾然天成,感覺就像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張誌修老師經過了三個學期的教學之後的心得,非洲鼓和台灣原住民的文化本質是類似的,都是在大自然中演變出來的表演形式。原住民孩子不論是在節奏感或是律動,都比一般平地小朋友來得好,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平地小朋友都不太好意思Solo(獨奏),部落的孩子則是很外向,相當願意表現自己。
教非洲鼓其實只是一種媒介,最重要的是能夠與部落傳統文化結合,甚至帶動部落的文化及產業再造發展。在高士國小校長許嘉政校長的大力支持下,校內老師到部落從事田野調查,希望能夠將非洲鼓融合排灣族在地的古調及音樂,發展出另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
「節奏是非洲鼓,歌謠則是排灣族的古調。」傳統古調可能無法吸引小朋友的興趣,但是加上非洲鼓充滿節奏的表演後,小朋友在學鼓之餘,同時也能夠學習傳統古調,部落老人家也都樂於見到小朋友學習傳統文化。

「非洲鼓結合古調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希望能夠在與排灣族的舞蹈結合,最後甚至發展成劇場形式的演出,透過非洲鼓的演出發展出部落的特色產業。」,如果沒有穩定的經濟,小朋友的生活就會受到影響,所以他希望能夠透過學習非洲鼓,為部落培養人才,帶動週邊產業發展。













非洲文化藝術協會


【本會簡介】 / David Dar-Fu 
人類之起源與音樂之發源,總讓人很直接的意識到非洲大陸,對於一群著迷於非洲音樂文化藝術的我們來說其實很簡單,我們在追尋的是在地球上幾乎快被遺忘,但它卻是最古老,也確切還存留在文明世界以外的原生藝術。
 
非洲音樂之所以迷人,無非就是它很直接的去演譯,它沒有束博,沒有文明的包裝,它總是那麼真誠的去敘述人類最原始的情感,它也總是讓我們去省思與反照出所謂文明人所失去的,就是那份誠意的直接情緒的感動。有人問為什麼要成立協會 ? 其實理由很單純,我們只是想將原始非洲的淳樸音樂愛好者集合起來,藉以推展並扎根到台灣各個角落,並非以往的散佈各地,彼此間無從交流與學習,結果是我們都很難能從獨自的學習到非洲人的音樂智慧與精神文明社會的我們,隨處可見迷失在功利主義之下的現代人,或許我們已經忘記人類本性之中的純真,這也是我們在非洲人與非洲音樂所體會到的人類原素,在台灣長大的我們,從小所接觸過的所謂泊來音樂,我們不能說其他音樂有什麼好壞,我們僅就在地球上那片被遺忘的非洲大地上的子民,他們也有固有的傳統音樂,就因為他們太落後,各類的資訊上取得也難,以致造成我們無從去了解它。

 
我們這群熱愛非洲音樂的人,我們相信也認知到,在台灣這片土地是存在著那份包容異族文化的心量,更何況如果那種文化藝術的力量是可以改變我們,而且是好的,是正面的影響與衝擊,所以我們才會那麼執著與堅定的走下去,更期許在台灣有更多的人能借由非洲音樂的精神感染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非洲西部早在西元十三世紀以前,也就是現在的幾內亞、布吉納法索、馬利、迦納、象牙海岸等五國,人類學家稱這個地區的文化為「曼丁文化」。在早期的曼丁文化中,社會制度由許多世襲的階級所組成,只有同一種階級的人可以彼此通婚,如農夫、鞋匠、鐵匠、木匠、工匠、音樂家、傳唱者、舞者、巫師等等,到了今日,自從幾內亞的革命之後,這些階級就全部打散混在一起了。
 
非洲音樂(尤其是正統的西非曼丁文化)不僅只限於我們所認知的音樂層面而已,它還蘊含了非常深奧的人生、哲學、生理與心理層面的意義,我們以西非曼丁的音樂做為共同玩樂的工具,讓自己開心,讓我們學習非洲文化的美好,也讓我們在非洲音樂裡回到最初的感受。因此,才有了成立『非洲文化藝術協會』的創會構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